我的先生目前在一所小學工作,所以我常常有機會聽到他提及學校一些行為偏差的學生。
並不令人意外的,這些孩子全都來自一些不完整的家庭。這裡所指的『不完整』倒不一定是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。有許多的父母親忙著工作賺錢,於是將教養孩子的責任交付給阿公、阿媽,鄰近的托兒所或學校。辛苦地工作一天後回家,身心俱疲的父母往往也沒有太多的力氣再陪孩子說故事、聊聊天或專心聽孩子說話。因為平常缺乏與孩子之間的溝通,聽到自己的孩子出事後,這些父母的直覺反應往往不是拒絕相信,就是反過來責怪老師或學校。
幾年前當我還沒有孩子的時候,我總希望將來能把孩子帶回台灣受教育,但這些日子來因為發現台灣的孩子普遍生活壓力太大,我已經不太確定台灣這樣忙碌的環境是否對我的孩子有益處。許多台灣的父母很熱衷於所謂的『打造孩子的未來』,他們忙著送著學齡前的幼童參加各式各樣的腦力開發課程,為的是培育他們能夠成為「優質寶寶」。孩子上學後,因為迷信「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」,工作繁忙的父母們又安排課後的子女拎著大包小包的趕著上補習班、安親班,周末假日上才藝班。孩子回到家,還得挑燈夜戰繼續寫功課。一天就這樣過去了,哪裡還有什麼親子時間呢?
是這些父母不夠愛孩子,所以拿金錢來彌補與孩子相處時間的不足嗎?不,我相信這些父母絕對是愛他們的孩子的。不然他們何苦辛苦地工作賺錢養家,提供孩子們這些所費不眥的教育機會呢? 只是培養一個將來有成就的孩子並不是為人父母一生最重要的課題。我們的孩子既『不需要』比人強,也『不可能』樣樣美好。
事實上,為孩子們安排飽和的行程不但不能保證他們將來會成為「有用的人」,還可能剝奪了孩子自主學習、個別發展和探索問題的機會。我的朋友 Rachael 的母親,十八年前為了隔絕學校污染,毅然決定犧牲自己的事業,親自在家教育她的四個子女。十八年後,她四個在家自學 (homeschool) 的子女個個品學兼優,有人成為醫生,有人成為工程師。孩子像棵小樹,需要陽光、雨露與沃土的滋潤才能茁長成長。一個溫馨家庭走出來的小孩通常是自信與樂觀的,不但生活更快樂,人格也更加健全。當孩子受到父母足夠的關心與照顧,自主學習的動力機制自然會被啟動,終身學習的能力也得以慢慢培養。
當然,近年來由於社會、文化與經濟環境的變遷,不是每個家庭都能靠單薪收入維持生活。但父母應謹記 :「有愛的孩子不會變壞」。不要因為過度注重孩子的學業,而讓家庭親情一片空白。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,多用親吻、擁抱、關懷與愛來打造他們的未來吧!
留言列表